|《光明日报》:矢志培养乡村教育和文化振兴“新乡贤” - 黄冈师范学院

媒体聚焦

媒体 黄师|《光明日报》:矢志培养乡村教育和文化振兴“新乡贤”

发布时间:2021-10-27浏览量:145

【媒体黄师】《光明日报》:矢志培养乡村教育和文化振兴“新乡贤”


本网讯 10月27日,《光明日报》第12版以《矢志培养乡村教育和文化振兴“新乡贤”》为题,从“‘新乡贤’定位的内生逻辑”“人才培养定位‘新乡贤’”“以‘乡村场域’培养‘新乡贤’”报道了我校文学院在国家全面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突出人才培养的师范性、地方性、适应性与差异性,强调立足乡土、守住乡愁,培养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乡村文化振兴的“语文良师”的新探索。



原文如下:

矢志培养乡村教育和文化振兴“新乡贤”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7日 12版)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地方优师专项计划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秉承学校百年师范教育传统,在国家全面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突出人才培养的师范性、地方性、适应性与差异性,强调立足乡土、守住乡愁,培养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乡村文化振兴的“语文良师”。“新乡贤”是乡村语文良师在文化功能上的延伸。


“新乡贤”定位的内生逻辑


文学院培养“新乡贤”,有其内生逻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突出乡村教师的以德化人和言传身教。《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也强调:“注重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教师“新乡贤”的角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乡村文明建设需要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中,乡村教育不能仅仅进行技术或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激活乡村文化因素,传承乡村精神,接通传统文化,找寻“乡土中国”的乡风习俗记忆和民族的历史记忆,让乡村教师做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和创新者。

乡村教师既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也对乡里起到淳风化俗的影响。充分发挥乡村教师的公共职能,帮助他们成为乡村文明的灯塔,是新时代对于乡村教师的要求。因此,培养乡村语文教师,赋予其新乡贤的身份和乡村振兴的文化使命,既有必然性也有可行性。


人才培养定位“新乡贤”


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新乡贤”,一是在地域上关注乡村教师的去向与发展;二是让“贤”的道德内涵在继承传统文化优秀品质的基础上,与时代精神同步。

文学院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优秀中学语文教师”调整为“新型乡村语文良师”,重点突出两方面的属性:既是优秀的乡村语文教师,又是肩负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乡贤”——需要“念乡情”,对乡村有情感,有热情,热心于乡村语文教育和乡村文化承继和传播;需要“懂乡音”,对乡村文化的基石和承载的“方言”有辨识,能够打开交流与对话的通道,不因为语言隔阂孤立于乡村之外;需要“知乡俗”,了解乡村风俗人情,尊重乡村长久流传的风俗习惯;需要“结乡缘”,对乡村有亲近感和认同感,熟悉乡民生活,能够与当地乡民形成新时代邻里式的地缘关系;需要“助乡兴”,能够为乡村教育振兴和文化振兴助力,引领乡风文明。

学院认为,新型乡村语文良师应该既具备语文教师的专业职能要素,还具备乡村文化传承者与建设者的公共职能要素,一方面考量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考量责任使命。


以“乡村场域”培养“新乡贤”


文学院着力搭建师范生文化育人的立体平台,使之成为呈现乡村美、铸造乡村魂、彰显乡村亲的“乡村场域”。

一是实行“学院+书院”双向培养。学院主抓专业基础和语文技能,突出专业性和师范性,重在涵养人格,筑牢情怀。学院建设苏东坡书院,组建“东坡国学良师班”,以东坡为品行垂范,激发学生砥砺投身乡村文化振兴的动力;邀请地方文化名流在“东坡大讲堂”授课,阐解鄂东颇具特色的医药文化、禅宗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戏曲文化、儒家文化等,让师范生深刻理解家乡文化,提升乡村“文化中间人”的理论视野,增强文化自豪感。

二是实行“高校+中小学”校校共育。学院每年邀请20位左右中小学语文名师进入大学课堂,用教育经历和育人经验现身说法,加强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认知,提升乡村从教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择优建立30个乡村中小学实习实训基地,定期开展送教下乡和教育“三习”,将部分课程实践环节外移到中小学,进行现场授课,实现高校课堂的有效延伸;依托8个高端实习实训基地,组建优秀乡村教师指导团队,开展过程化、个性化指导,通过指导教师的教育示范和文化传承示范,培养学生投身乡村教育和文化建设的责任感。

三是实行“城市+乡村”全域体验。学院大力实施城市教育环境下乡土资源的分阶渗透,逐级濡染。低年级通过课程学习和专家讲座感知乡土文化:博采鄂东红色文化资源,构筑红色铸魂主阵地;挖掘鄂东方言资源,以《鄂东方言研究》等课程为依托,提升方言价值认同;通过《鄂东古代文学家研究》《鄂东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等课程,梳理、传播鄂东名人文化、民俗文化。中年级通过义务支教和教育见习描摹乡村文化,8年来,学生义务支教黄冈和恩施8县市,受益学生达3000多人,也让师范生提升了对乡村的熟悉度;定期实行教育见习,带领师范生了解乡村教育,近距离感受乡村语文名师的熏染效力。高年级通过实习和调研深耕乡土文化,提升学生对职业的适应性,拉近学生和乡村的距离。本专业师范生实习遍布鄂东3个地级市和武汉的黄陂、新洲两个区,切身感受了提升乡村文化传承的紧迫性;学院组建“薪火行动”社会实践团队、“輶轩”方言调查团队、民俗家风调研团队等学生社团,培育多元融通的文化自觉和“大家乡”的身份认同。

通过营造既现代又田园的乡村场域,让文学院学生深刻感受了乡村教师“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公共职责,“新乡贤”培养入脑入心。近3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每年从事乡村教育的毕业生达40%,为鄂东基础语文教育和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贡献了力量。

(作者:汤天勇 丰建霞)

原文链接: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10/27/nw.D110000gmrb_20211027_3-12.htm

审核人:余艳军

(来源:《光明日报》 责编:黄师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