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黄师】《中国教育报》:积极探索构建“新机电”实践教学体系

发布时间:2021-11-23浏览量:119

【媒体黄师】《中国教育报》:积极探索构建“新机电”实践教学体系

本网讯1122日,《中国教育报》第08高校新风以《积极探索构建新机电实践教学体系》为题,分别从建立特色新机电专业方向集群,为多学科交叉提供实践通道”“搭建动态可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多专业互通提供实践路径”“形成三维立体创新教学模型结构,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抓手三个方面,报道了我校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积极探索构建新机电实践教学体系,夯实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之路。

 


原文如下:

 

积极探索构建“新机电”实践教学体系

——黄冈师范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夯实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之路

作者:胡章咏 胡志华 关玉蓉 程晓敏

《中国教育报》(20211122 08版)

“实行多学科融合交叉”,培养新兴产业急需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是新工科最基本的内涵之一。如何把握好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逐步落实“工科的新要求”,升级改造传统学科,主动统筹规划未来战略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是每一所高校需认真思考斟酌的问题。

5年,黄冈师范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积极探索构建优势集成与融合创新的新机电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变革、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重点领域与实施路径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等一系列教学研究改革项目的建设,结合学院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等多领域优势集成与交叉融合,围绕专业集群、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构建的新机电实践教学体系,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特色新机电专业方向集群,为多学科交叉提供实践通道

基于多学科多专业之间的耦合互动和交融互通,“以关键科学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积极探索机械、计算机、电子、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智能化建设核心问题,集成校内优势资源的融合创新,形成包括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智能物联网、智慧网络、智能电气的智能化特色“新机电”专业集群,为“新机电”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行的实践通道,给用人单位输送了具备机电、计算机和通信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搭建动态可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多专业互通提供实践路径

通过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整合构建课程体系,纵向整合同一学科内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横向整合不同学科内的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构建了跨学科课程体系关键基础单元,有针对性地开设若干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化关键课程。准确把握课程内容在体系上的设置,及时根据技术进步和发展情况合理动态调节课程内容,开展面向智能化工程过程的跨学科课程教学实践。

形成三维立体创新教学模型结构,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抓手

在三维立体模型中,X轴方向实施三个一体,提供理实一体”“虚实一体”“机电一体”3种实践教学策略;Y轴方向实施三步走三牵引,提供带着走”“指着走”“放开走”3种实践教学方法;Z轴方向实施三个结合,提供产学研结合”“课内外结合”“校企地结合”3种教学手段。基于点线面形成三维网格新型跨学科教学模型结构,实现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互通、知识与能力点面互补、素养与技能交叉共进,为提升新机电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抓手。

“新机电”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有效助推了学院近5年的新工科持续建设之路,使人才培养真正成为整个体系的核心和关键,为地方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一是提升教学质量工程效果好。新增“机械工程”“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3个硕士专业学位点立项建设;获批机电综合实践与创新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工程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省级一流专业、计算机类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大数据关键技术及应用软件工程”3个省级团队、密码学原理及应用等省级一流课程5门;出版教材6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教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学术论文200余篇。

二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效果好。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立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近50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20项,申请专利300余项,年科研横向经费到账超1500万元,自行研发了10余种实验设备,并在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全国高校教师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成果展中荣获一等奖。

三是培育本科人才质量效果好。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3%以上。学生学科竞赛成绩斐然,基于立体化竞赛模式,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3D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等赛事中,荣获一等奖50余项、二等奖100余项、三等奖300余项。

四是推广与辐射成果应用效果好。承担“新机电”类职工技能培训1300人、职业资格鉴定培训1100人;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交流20余次;建立校企合作企业50余家,成立校企合作研发中心10余个;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应用基地、1350余万元建设民用航空人才培训基地;承担企业委托横向项目300余项,为黄冈地区电力、机械、计算机等产业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胡章咏 胡志华 关玉蓉 程晓敏)

原文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11/22/content_602016.htm?div=-1

 

审核人:余艳军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编:黄师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