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七年栉风沐雨,七年砥砺奋进。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全校师生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历次全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内涵建设为核心推动高质量发展,朝着“全省一流、全国知名”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党委宣传部特开设“喜迎党代会”专栏,集中展示学校改革发展呈现出的新局面及各项事业取得的新成绩。
人物简介:杜雯,中共党员,副教授,数学与统计学院团委书记、学生辅导员、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组建“微光”公益团队,入围团中央“深度贫困地区青春行”专项活动,获“全国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入选“本禹”志愿者服务团队,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提高。事迹先后在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各级媒体报道,彰显了时代青年青春心向党的红色情怀与担当。
杜雯:我们都是生活的学生
数统学院杜雯是黄冈师院一名普通教师,一名学生辅导员。2016年底,数理学院紧缺辅导员,学院领导找到杜雯让她顶上,那个时候,杜雯的小女儿才刚刚一岁,她很犹豫,但因为学生时代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她对学生工作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于是,她默默给自己打气,信心满满地一口答应下来。
想不到,这种自信很快就面临挑战,伴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处理各种学生问题成为了日常,杜雯越发地感觉到,要想当好一名辅导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大学四年,只是他们生命当中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之前是我们未知的另一个片段,已知和未知两个片段我们要如何连接?如何求解?如果说有解决这些难题的一个通解,我想,那一定就是对学生的爱与关怀,或者说,是对人性的关怀。
渐渐地,杜雯意识到,学生的共性问题是不能正确认识与处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与其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如主动出击,让学生认识了解社会,帮助他们建立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呼吸社会的正能量。于是,2018年,杜雯组建成立了“微光”志愿服务团队。
四年多来,从最初的单纯支教到现在成为集支教、心理调查、党史宣讲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等全方位多功能的志愿服务队伍,“微光”团队项目形式越来越多。杜雯和她的历届队员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思想的洗礼、能力的淬炼。四年多来,127名队员持续接力,共服务乡村留守儿童1200多人次,形成4份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研报告,100多本教研日志,4台文艺汇演。微光志愿服务团队将《黄师校歌》唱响在乡村大地,让黄师精神、黄师温暖传播到大别山的角角落落。
与此同时,“微光”团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收获了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等几十家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团队入围团中央“深度贫困地区青春行”专项活动团队,获评“全国优秀团队”。最让杜雯感到欣慰的是,团队的队员们因此获得快速成长,有的队员本来对所学专业感到非常迷茫,想转专业,甚至有退学的想法,通过志愿服务逐渐坚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有的队员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挖掘自身潜能,释放出巨大能量。有的队员甚至感言“参加微光,可能是我大学四年做的印象最深刻、最有意义的事情”。
杜雯就这样在辅导员岗位上边走边悟、渐行渐远。她认为,“辅导员,本来就有做科研的职业需求”。作为一名辅导员,教学科研杜雯从不敢松懈,三年来,她成功立项省级科研项目并结题,引进横向项目进账44万,参与湖北省教科院、黄冈市教育局各类教研活动,指导学生参加2021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省级三等奖、“田家炳”杯第七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获全国三等奖。2021年,杜雯晋升为副教授。在做所有这些工作的同时,杜雯丝毫没有感觉到教学科研与学生管理工作有冲突,相反,她认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这些工作,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她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工作渐渐有起色,生活却越来越忙碌。无数次,当杜雯焦虑万分的时候,让她能够重新收拾心情再出发的,是夜深人静后自己的反思:在学生面前,我是老师,在生活面前,我又何尝不是一名不断尝试学生呢?作为辅导员,我其实是和学生们一起读生活、读社会、读自己,我不只是在付出,我也是在和学生们一起成长。
五年多来,杜雯付出很多,收获也很多。她曾先后被评为黄冈师范学院“明珠巾英”“党员标兵”“十佳辅导员”,今年荣获“2022年黄冈五四青年奖章”,并作为学校唯一代表参加张家胜书记主持的黄冈市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座谈会。杜雯说,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缘自于学校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与鼓励,给了她克服困难的勇气。
越往前走,世界越大,越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杜雯说,做一个好的辅导员,没有任何捷径,只有不断学习,包括向各位领导同事学习,同时对学生多一点点关爱,对工作多一点点思考,对自己多一点点要求,长久积累,就能做到习总书记所说的“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带头立足岗位、苦练本领、创先争优,努力成为行业骨干、青年先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升自己的能量,在学生工作中奉献更多价值。
审核人:叶曙光
(供稿:校工会 责编:叶若兰)